【高原明珠】西藏多玛乡:藏西高原起新城

中华新闻社 2018-09-25 17:09


多玛乡全景。

核心提示

阿里地区日土县北部的广袤大地,属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金丝野牦牛是其特有物种,而多玛乡则处于羌塘边缘“有人区”和“无人区”的交界地带,绝大部分地方人迹罕至。

作为新藏线进入西藏的第一个乡,有着“新藏公路第一驿站”美誉的多玛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当年区区4间土坯房的“多玛站”,发展成为今天建设中的自治区20个特色小城镇示范点之一。40年的时光,在多玛的土地上烙印下了显著而深刻的印记。

这些变化,如同河水里流淌的汩汩清流,滋养了这片丰美草原上生生不息的各族人民。


多玛乡街头景。

四十年时光荏苒话今昔

在63岁的多玛乡多玛村1组组长扎西桑珠的记忆中,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多玛乡还不是乡,常被人们称为“多玛站”,而全站仅有4间土坯房,有少量工作人员在里面办公住宿。除此之外,全乡40多户群众分散居住在茫茫草原上的帐篷里。

那时候的草原很平静,最大的动静莫过于新藏线上偶有军车驶过,伴着发动机的轰鸣,远远地扬起尘土,引来少年扎西桑珠的眺望。那时候的草原生活也很清贫,他们全家9口人守着不多的牲畜为生,常常饥一顿饱一顿。

“牲畜不够吃,只有靠打猎贴补,所以我从小就练得一手好枪法,可是打了不少的兔子吃。”扎西桑珠笑着说。

在他的记忆中,2000年,是多玛乡发展的“元年”。那一年,乡里有了第一家小商店,群众陆续盖起了长期居住的土坯房。2008年,安居工程启动,群众居住条件和全乡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2011年,随着旅游和交通的发展,大量外来经商和务工人员来到多玛乡,乡里日益繁荣起来,“新藏公路第一驿站”的名头也渐渐传播开来。

而扎西桑珠自己也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跑起了运输,已经换了两辆东风车,2017年,全家7口人总收入达到20万元。如今,他把车交给儿子开,自己则更多地为组里的群众服务。

“想当年,只有少数人才能骑马,而现在我们很多老百姓都开上了车,40年的变化,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扎西桑珠感慨地说。

来自青海的回族青年马福海一家在多玛乡经商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他开的清真面馆生意日益红火,深受当地百姓和干部职工的喜爱。下一步,他打算在建设中的多玛乡商业一条街上租一个更大的门面,再开一家汽车修理店。

“我们各个民族在多玛乡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感觉就像一家人,生活和老家没有太大区别。”马福海说。去年,他还荣获了“日土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无论是扎西桑珠这样的本地群众,还是马福海这样的外来人员,都能在多玛乡这片土地上追逐和实现着各自心中的中国梦。


正在火热建设中的多玛乡商业一条街。

小城镇拔地而起展新姿

若非亲眼看见,人们或许很难相信,在西藏最西北角、距离拉萨1700多公里的偏远乡镇里,也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和拔地而起的高楼。

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2011年,阿里地区把多玛乡列为地区级小城镇示范点;2013年,日土县提出把多玛乡建设为“新藏公路第一驿站”的目标;2016年,自治区又把多玛乡列为西藏自治区20个特色小城镇示范点之一,计划将其打造成为拥有东部旅游服务区、中部公共服务区、西部居住生活区、北部工贸物流区四大区域,空间协调、功能合理、生活和谐、产业兴旺、设施完备、生态宜人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从此旧貌换新颜,曾只有4间土坯房的多玛乡只留存于扎西桑珠这样上了年纪的人的脑海中。

“目前,我们乡小城镇建设中投资1100万元的自来水管网工程、893万元的美化亮化硬化工程、723万元的藏式商品房建设工程和50余户住房及商铺拆迁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今年最重要的工程是投资1.1亿元的商业一条街和投资1220万元的多玛乡商务中心两个项目。”多玛乡党委书记张鹏举说。

据了解,多玛乡商业一条街总计建设7栋大楼以及附属的步行街、文化广场、河堤等,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大楼内含上百个铺面以及酒店,计划明年竣工。多玛乡商务中心用于开办大型汽车修理厂和门面出租,所得收入归多玛村经合组织所有,用于帮扶贫困户。

张鹏举介绍说,这两个项目是瞄准了多玛乡地处新藏线重要节点,过往游客和车辆众多的独特优势而实施的,以此带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树立西藏自治区西北门户的良好形象。

“从新疆过来,就算不在多玛住,至少也要吃顿饭吧,”张鹏举对这两大项目充满了信心,“明年你再过来,多玛一定会大变样,一定会更加漂亮、热闹,老百姓的钱包也一定会更鼓。”

在一个乡镇实施投资上亿元的商业街项目,多玛这次的“大手笔”走在了阿里乃至西藏自治区的前列。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未来的多玛将会在藏西高原上绽放出怎样的光彩。


脱贫后的格桑曲扎准备出车前,与家人告别。

畜牧业试点改革富口袋

如果把一个地方的城镇建设比喻成人的外表,那么群众生活的幸福程度就是这个人的内在,两者内外兼修,缺一不可。

令人欣喜的是,多玛乡在第二点上做得也不错。

2016年,日土县委、县政府牵头启动多玛乡畜牧业试点改革工作,在多玛村成立牧业股份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改变过去单家独户分散养殖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吸纳群众以草场和牲畜两种方式入股,通过规模经营和集中管理,以此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促进劳动力解放和转移。

“简单来说,牧业改革就是把各家各户的草场和牲畜集中起来管理和放牧,让更多的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生产。”多玛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旦增吴金介绍说:“目前,合作社已经吸纳群众87户298人,入股牲畜11374头/只/匹,分为13个生产小组开展生产,牧业生产中的劳动力人数由原来的212人降低到现在的98人。”

为让改革取得切实成效,2016年,日土县在多玛乡投资192万元,新建高寒羊圈32个,牧业生产板房24套。今年更是投入资金1100万元,实施了综合配套和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加工基地包括冷冻库、风干肉厂房、奶制品加工厂等设施,以此打造从牧业生产到畜产品加工的“一条龙”产业链。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多玛村牧业股份合作社实现畜牧业和转移创收合计352万元,带动全村贫困户实现收益77万元,还推出了羌塘特色风干羊肉、藏式切糕等多种产品,深受群众欢迎,远销狮泉河镇。

在牧业改革的有力带动下,2017年底,多玛乡多玛、乌江两个行政村58户213名贫困户全部脱贫,在日土县4个整村脱贫村中独占两席,多玛乡也成为了日土县第一个脱贫摘帽乡。

曾经的贫困户格桑曲扎便是牧业改革的受益者。作为“绝畜户”,他以草场入股加入了合作社,去年分红5000元,今年又分到了添置牲畜的57只绵羊,进一步增加了股份。同时,他还从距离乡政府所在地40公里的偏远牧区搬到了多玛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了两层楼的新居。

脱贫之后,格桑曲扎与朋友合伙贷款购买了一辆东风车跑运输,目前已经收入2万元。“搬到乡里后,跑运输更方便了,而且现在项目这么多,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挣更多的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个朴实的牧区汉子话语不多,却字字铿锵。

在他身旁,漂亮的妻子和2个年幼的孩子开心地笑着。(记者 温凯 益西加措 桑姆)

记者手记

“内外兼修”奔小康

赴多玛乡采访,已经是第二次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变化真快。

三年前的多玛,现在的乡党委书记张鹏举,当时还是乡长,脸庞也没有这么黝黑;三年前的多玛,没有拔地而起的商业街和商务中心项目,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三年前的多玛乡,特色小城镇建设还只是一个蓝图,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而现在,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触手可及。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外,还有一些变化,是要走进多玛,走进干部群众当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得到。

比如治安,作为南北大通途的重要节点和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交界乡,多玛乡社会秩序井然,群众生活安康,丝毫感受不到一点纷扰和杂乱。比如军民共建,驻地部队与地方长期保持着良好关系,共同参与环境卫生治理,重大节庆日互相走访慰问、演出节目;特别是这里人们的精神面貌,走在多玛乡的街头,看不到晒太阳喝茶玩骰子的“闲人”,只会看到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当地群众勤劳致富,外来人员诚信经商,各民族兄弟姐妹和衷共济、团结奋进的喜人景象。

这正体现了记者稿子里所写到的,内外兼修,缺一不可。 一个地方要步入小康,实现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仅靠修几栋漂亮的房子和几条宽敞的马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高当地群众的思想境界和幸福指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才算是成功。要做到这一点,地方党委、政府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在西藏自治区各类特色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话题。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多玛”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中国西藏新闻网)

上一篇:西藏阿里:民族手工编织助脱贫
下一篇:西藏盛大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