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網 WWW.CHINANEWS.ORG
中华新闻社报道“两会” 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中华新闻网 2025-03-05 13:11
中华新闻社北京电(记者 刘钰) 多年来,中华新闻社与众多海外华媒一样,通过多维度报道“两会”,既传递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成就,也反映了华侨华人对祖(籍)国发展的支持与期待。“两会”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盛会,更成为世界观察中国治理实践、共享发展机遇的重要窗口,而海外华媒在其中扮演了信息传递、文化纽带和合作推动者的关键角色。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高度关注并积极报道“两会”动态,从多个角度解读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方向,中华新闻社在报道2025年中国“两会”时,将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呈现方式,不仅传递中国的发展蓝图和政策方向,更以国际化的叙事逻辑让世界读懂中国。
聚焦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中华新闻社将重点报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例如“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打破世界纪录,DeepSeek大模型日活用户超3000万,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等案例,凸显中国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的决心。这些成果不仅被俄罗斯、南非等国际学者评价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也通过具体数据(如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9%)展示了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同时重点强调中国通过政策支持(如智能算力基建投入)与市场活力(人工智能领域融资超800亿元)的协同效应,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例如,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成为投资热点,政策层面提出“耐心资本”支持创新企业,形成良性生态。
解读经济政策与开放合作,传递全球信心。
一是经济增长目标的全球意义,中华新闻社引用古巴《格拉玛报》等外媒观点,指出中国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设定的5%增长目标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一带一路”项目(如雅万高铁)、自贸区建设与免签政策深化了国际合作。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案例显示,中国开放政策为当地带来就业增长和技术转移。二是绿色转型的全球贡献,报道以数据说话:中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16.4%,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以上,光伏电池产量突破6.8亿千瓦。埃及学者提到中国智慧农业技术帮助非洲应对粮食危机,阿曼卫星合作项目则体现科技共享的“南南合作”模式。
民生议题与国际视角并重,增强叙事共情。
一是银发经济与消费新场景。中华新闻社关注两会中“以旧换新”政策、智慧养老设备等民生议题,结合老龄化社会背景(2030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达25万亿元),展现中国以技术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此类报道既回应国内需求,也为其他国家提供老龄化治理的参考。二是本土化解读与跨文化共鸣。通过海外华媒的视角,报道将“两会”政策与当地发展需求结合。例如,肯尼亚关注农业技术合作,巴基斯坦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德国企业受益于中国产业链等,凸显中国方案的适配性与共赢性。
总之,中华新闻社通过“两会”报道,构建了一个“发展—开放—共享”的叙事框架:以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合作,以民生改善体现治理温度。不仅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也通过具体案例消解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认知,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的观察样本。
聚焦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中华新闻社将重点报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例如“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打破世界纪录,DeepSeek大模型日活用户超3000万,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等案例,凸显中国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的决心。这些成果不仅被俄罗斯、南非等国际学者评价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也通过具体数据(如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9%)展示了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同时重点强调中国通过政策支持(如智能算力基建投入)与市场活力(人工智能领域融资超800亿元)的协同效应,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例如,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成为投资热点,政策层面提出“耐心资本”支持创新企业,形成良性生态。
解读经济政策与开放合作,传递全球信心。
一是经济增长目标的全球意义,中华新闻社引用古巴《格拉玛报》等外媒观点,指出中国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设定的5%增长目标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一带一路”项目(如雅万高铁)、自贸区建设与免签政策深化了国际合作。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案例显示,中国开放政策为当地带来就业增长和技术转移。二是绿色转型的全球贡献,报道以数据说话:中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16.4%,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以上,光伏电池产量突破6.8亿千瓦。埃及学者提到中国智慧农业技术帮助非洲应对粮食危机,阿曼卫星合作项目则体现科技共享的“南南合作”模式。
民生议题与国际视角并重,增强叙事共情。
一是银发经济与消费新场景。中华新闻社关注两会中“以旧换新”政策、智慧养老设备等民生议题,结合老龄化社会背景(2030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达25万亿元),展现中国以技术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此类报道既回应国内需求,也为其他国家提供老龄化治理的参考。二是本土化解读与跨文化共鸣。通过海外华媒的视角,报道将“两会”政策与当地发展需求结合。例如,肯尼亚关注农业技术合作,巴基斯坦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德国企业受益于中国产业链等,凸显中国方案的适配性与共赢性。
总之,中华新闻社通过“两会”报道,构建了一个“发展—开放—共享”的叙事框架:以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合作,以民生改善体现治理温度。不仅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也通过具体案例消解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认知,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的观察样本。

上一篇:中国外交部:施压和威胁不是同中国打交道的正确方式
下一篇: 中华新闻社副社长孙瑞祥教授在加拿大荣获“卓越成就奖”
评论排行
- · 无中国,不时尚 ——5000万民族 (2021-04-01)
- · 中国外交部: 中方有信心向世界 (2021-12-26)
-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国疫情 (2022-03-16)
- · 2021年两会,为什么如此重要? (2021-03-03)
- · 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太空授课活动 (2022-10-12)
- · 港媒:5G将给中国科技带来5000亿 (2019-08-02)
- · 社保新政平稳落地 企业减负红利 (2019-05-13)
- · 习近平同巴林国王哈马德就中巴 (2019-04-18)
- · 中国五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2020-05-20)
- ·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2023年首次发 (2023-03-16)
- · 中国数字化转型配套标准体系建 (2021-04-12)
- · 2021年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再次蝉 (202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