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網 WWW.CHINANEWS.ORG
全国人大代表王一君:用法治力量护航非遗保护传承
中华新闻网 2025-04-09 21:04

王一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国瓷陶艺书画院院长
全国人大代表王一君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呼吁,推动非遗保护相关法律的修订,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法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国瓷陶艺书画院院长王一君说,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走遍8个省区市,先后与200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对照法律规定逐个条款精准检查,指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法律规定全面落实落细。
王一君参加了去年的执法检查工作,他感受颇深:“近年来,非遗立法保护成绩斐然,既构建了‘有法可依’的法治框架,又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正在推动非遗保护理念从‘静态保存’转向‘活态传承’。公众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社会参与度与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以来,非遗保护实现了从政策引导到法治保障的跨越,非遗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近年来,全国多地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通过法律监督、公益诉讼、普法宣传等方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以司法保障、行政监督、社会协同等多维度助力保护传承。
王一君表示,虽然我国在非遗相关法律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短板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法律体系协调性不足,需加强顶层设计。非遗保护相关法规与其他法律衔接不畅,现有非遗保护法规与知识产权法等其他法律的关系尚未理顺,导致非遗项目衍生的知识产权归属、传承人权益保障等存在争议。如传统技艺的专利保护与非遗的集体性特征之间易产生冲突。
二是行政立法不够完善,省部级法规在非遗保护的操作性层面仍有提升空间,地方性法规的差异化执行可能导致保护标准不统一,需要通过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行政保护与民事保护的衔接路径。如侵权追责困难,部分非遗技艺被商业化滥用却缺乏有效追责依据,需完善非遗民事保护条款,明确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及赔偿标准。
三是地方立法精细化不足,需因地制宜。应结合区域特色细化实施细则,强化非遗与文旅融合的法治保障。
四是跨区域协作缺失,非遗项目常跨行政区域分布,需建立区域协同立法机制,统一保护标准与利益分配规则。
五是数字化保护的法律框架尚未建立,新技术应用缺乏规范。非遗数字化采集、AI技术应用涉及数据安全与伦理问题,需制定数据确权、共享及隐私保护法规。非遗数据库的建设与商业化利用需通过立法明确授权机制,防止数字资源滥用。
对此,王一君建议要继续推动非遗保护相关法律的修订,一是要整合知识产权、数字化保护等内容,增设传承人动态管理、集体权益保护等条款。二是要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由文旅、司法、教育等多部门联合制定实施细则,解决法规执行中的交叉问题。三是要强化地方立法试点,鼓励地方探索非遗与文旅融合、传统工艺振兴等领域的特色法规,形成可复制的经验。通过法治化措施系统性解决非遗保护中的制度性障碍,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记者 瑞夫)

上一篇:把握时代特征砥砺前行,链接医疗联盟行稳致远——博兴县人民医院成功迈步县域医疗新高度
下一篇:象山海韵育英才,洪紫千声启新程
评论排行
- · 象山海韵育英才,洪紫千声启新 (2025-04-10)
- · 跨越时空,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2024-07-06)
- · 凤县:政务下乡赶大集 服务群 (2023-02-20)
- · 粤港澳加速融合,普通话教育成 (2021-12-27)
- · 法门寺博物馆举办春节文艺演出 (2023-01-18)
- · 法门寺博物馆 (2022-05-25)
- · 多国努力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多方 (2022-10-19)
- · 传承文化,让城市存“物”留“ (2022-08-04)
- · 作家洪斌献礼教师节:致敬辛勤 (2024-09-10)
- · 为世界遗产下一个50年贡献中国 (2022-06-27)
- · 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十大茶 (2024-10-08)
- · 宝鸡交通执法支队举行县区中队 (202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