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对话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主创团队

中华新闻网 2024-07-06 22:03

 
“白毛女”的扮演者王文玉(左)在演出。


一条古朴热闹的街道,带领人们跨越时空,走进20世纪30年代的老延安城;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演出,将观众与演员紧密相连,让观众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5月19日,《延安十三年》2024年演出季在延安市金延安旅游度假区盛大启幕。置身于这场视听盛宴中,观众仿佛穿越岁月长河,重返那段充满荣光的岁月。

这部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是如何用艺术方式再现那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带领人们重温峥嵘岁月的?这场沉浸式演出的魅力何在?艺术与科技的碰撞让一部红色文艺作品产生了哪些火花?6月14日,记者与《延安十三年》主创团队深入对话,听他们讲述创作、演出过程中的艰辛与收获。

访谈嘉宾

陕旅集团延安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男

《延安十三年》艺术团团长 张晋

《延安十三年》主演 王文玉

问:请您谈谈推出《延安十三年》这部作品的背景是什么?想向观众传达些什么?

马男: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陕旅集团打造推出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以“背靠大事件、深挖小情节”为创作理念,通过100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细腻动人的情节,结合科技手段,带领观众一同回顾党中央和革命先辈在延安的十三年光辉历程。

我们希望观众在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中,参与互动、回顾历史,达到“一个当代人和历史对话”的效果,让更多人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问:为什么会选择以新的剧场表演模式来呈现《延安十三年》?其独特魅力何在?

张晋:时下,打破观看和表演边界的“沉浸式”表演形式,正成为演出市场的新潮。《延安十三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之内,而是巧妙地将金延安旅游度假区中的街道作为舞台,邀请观众入剧入景,将观众变成演出的一部分。

演出时,观众与演员一起行进,当观众进入演出起点安澜门时演出就已开始。在“穿越感”十足的剧情中,观众既是剧中人,又是看戏人,这种体验给人们营造出“戏中戏”的间离感。同时,演出是行进式的,在每一篇章转场演出时,观众会跟随演员的引导,在行走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参观游览金延安南街。《延安十三年》沉浸式表演的独特魅力,就在于高参与度的多重互动体验,让观众化身剧中人,和主演们一起经历那段峥嵘岁月。

问:《延安十三年》在排练和演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晋:首先,是如何使整个剧的创作表演与街景建筑达到契合。金延安南街的建筑群落重现了20世纪30年代延安城的街景。安澜门、钟楼、新华书店等标志性建筑都进行了还原。但怎样融合是最初遇到的问题。团队先对剧本进行了梳理与改编,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再与建筑特点相结合进行重点编排。比如,在《事变·破晓》篇章,我们就创作了“大轰炸”表演,紧扣主题将街景与故事巧妙融合。

其次,相对于剧场式表演的固定位置,在移动空间内要实现演员、灯光、舞美的调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50分钟的表演时间内,我们运用了影视表演、特效技术及互动体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为了保证观众能有最佳的观影体验,我们适量运用舞美灯光、道具和投影等进行视觉与听觉上的氛围营造。比如,采用区域性的分组分段分时灯光来精准控制场面效果。对于个别场景投影的安排,也是遵循必要原则,绝不画蛇添足。这给团队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

最后,面对游客反馈、演员更换、设备升级、市场运营等情况,演出需要不断创新求变。同时,户外演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面临很多考验,比如灯光设备的日常维护、下雨等特殊天气的停演、演员们的排练磨合,等等。

问:表演中的各篇章是如何选定的?如何实现串联的?其中包含了哪些巧思?

张晋:表演中各篇章的选定,都经过了精心策划和深入研究。我们围绕“延安十三年”这条主线,确定了7个主要篇章,即《落脚·延安》《事变·破晓》《百花齐放》《艰苦奋斗》《历史抉择》《东渡·解放》《歌唱祖国》。7个篇章主要讲述了与中央红军落脚延安、延安文艺座谈会、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的红色记忆,选取“白毛女”、张思德等一些观众熟悉的人物,将那段峥嵘岁月生动呈现在观众眼前。

为了给观众营造“身在剧中”的氛围,我们通过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以及老延安街道生活情景的生动还原,将各个篇章紧密串联。比如,在第一篇章《落脚·延安》结尾处那句“乡亲们,我们进城啦”响起时,演员们会挽起观众的手,带领他们穿过热闹的街区,步入下一个演出地点。这样的互动体验,让观众能够迅速“入戏”,共同感受那份炽热的革命情感。

问:艺术团的演员中,年轻人较多。你们在排练中如何更好理解角色、诠释角色?

王文玉:我从2023年演出季开始扮演“白毛女”这一角色。在排练之余,我时常对着镜子练习,努力捕捉和表达人物特征。为深入理解她的内心世界,我尝试将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入角色中,通过不断练习和思考,逐渐找到了与“白毛女”心灵相通的感觉。艺术团会提供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演员了解真实的历史片段和当时的生活场景,还邀请了经验丰富的表演老师对每个角色进行深入剖析并引导演员进行场景模拟等训练。

问:《延安十三年》从2021年首演,到现在已经走过3个年头,请谈一谈一路走来的变与不变?未来有哪些规划?

马男:从2021年6月28日首演到现在,《延安十三年》累计演出269场,接待观众近8.1万人次,成为延安红色旅游的一张名片。团队每年都会根据游客反响、演出复盘、行业动态等情况,对舞美设计、科技设备、互动体验、演出细节等进行优化。

一路走来,我们一直在求新求变,打破单一的歌舞门类以丰富表演形式。比如,剧中除陕北说书、腰鼓、秧歌之外,我们创新加入武术、跑酷、杂技等艺术形式,以戏中戏来勾连人物,突破表演的门类局限。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文艺作品,让大家更深刻体会那段烽火岁月中的爱国大义与人间温情,于感动中重温历史,通过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与当代社会产生强烈共鸣。

《延安十三年》这部剧的剧情和展现仍有很大的深挖空间,还需要我们在演出实践中继续打磨。未来,我们将在持续丰富表演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容的生动化呈现,将视听体验与故事表达高度结合,持续探索“沉浸式”表演与红色文艺演出的完美结合。(郝颖 周恒宇)

来源:陕西日报

 

上一篇:全国首届浙江非遗公益拍卖落下“第一拍”
下一篇:《哈尔滨市朗诵协会“梦萦故乡哈尔滨”刘戈滨作品朗诵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