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被赋予的独特意义又多了一层

中华新闻网 2024-12-07 16:38

春节,这张在全球早已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化名片,本周又添了一个新“头衔”。随着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12月4日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世界拥抱中华文明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也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新起点。

春节登上“非遗”名录,可以用“实至名归”来形容。春节是一整套中国民俗文化的集合体,不仅带着满满的国粹范儿,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密码。无论是“爆竹声中一岁除”,还是“总把新桃换旧符”,都充满了辞旧迎新的仪式感。春节对于中国社会、对于全世界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很好案例。正如这次申遗文本中所强调的,“‘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围绕着春节,在过去几十年从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春节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内在动力和具体形式。

类似“阖家团圆”“回家过年”这样的追求,实质上承载着中国人的坚韧、奋斗,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个人幸福之外则延伸为家和、国兴、天下太平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也是春节这一文化符号能够与世界同频共振的原因所在,与当前世界对和平、和谐的期冀是一致的,可以为解决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现实政治思维造成的诸多困境和问题提供启示。

 

在被收入“非遗”名册之前,世界上已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显示了春节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非凡影响力。如今,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的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许多国家领导人会在春节期间拜访当地华人社区并发表祝词,彰显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中华文化日益受到世界重视的事实。就在去年12月,联合国也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见春节已然不只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是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全球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文化符号。

这次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它其实连接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让世界更加全面、立体了解中国的同时,也推动了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世界需要更多这样的案例来塑造对中国的认知。幸运的是,这片辽阔土地上的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像春节这样在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建立桥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值得挖掘、保护以及发扬。

除春节申遗成功之外,“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中国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经过努力,这些非遗项目的存续状态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不再处于濒临消失的困境,有了一定传承和发展基础。近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教育传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可供世界其他国家借鉴的系统性实践经验。从深入玛雅文明到在非洲研究人类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等,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已经开展超过30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构建人类的文化交流互鉴添上浓重一笔。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代表,春节被赋予的独特意义又多了一层,这一层出发于中华文明,融合于世界文明,为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世界在文明多样性中找到更多的共鸣与和谐。

上一篇:BBC炒作的不是番茄,是谎言和对立
下一篇:“中国债务陷阱”的冷饭,西方炒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