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擅自变更农用地用途 法院依法判令解除合同
中华新闻网 2024-01-10 14:34
农村土地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件依法保护农用地的典型案例,相关负责人表示,法院充分保障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在农用地上依法享有的财产权益。对擅自变更农用地用途或闲置撂荒农用地的合同,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解除,使农用地及时恢复农业用途,便于合理开发利用。
最高人民法院介绍,实践中,对于农用地权利因各种方式转让、流转后导致的土地荒芜、地力减损甚至土地被污损破坏等情形,人民法院坚决予以制止和否定。
依法成立的土地承包合同、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对合同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各方均应依约履行。承租人擅自变更土地用途,将约定用于农业种植的租赁土地用于非农业经营建设,或者闲置农用地导致土地撂荒,既违反合同约定,也违反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解除,解除后相应地停止履行、恢复原状。
今天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针对土地已被撂荒且承租人无力继续经营的情况,人民法院充分运用调解方式,引导当事人就尽快归还土地、处理地上附着物、采取可行方式抵偿租金、土地复垦复耕等达成一致,最快速度推进农用地保护和利用,最大程度减少各方损失。
基层组织无权擅自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
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发包土地、收取土地承包金是提高村集体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最常见的方式之一。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一些地方的农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社会资本,以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开展多种经营。但由于法律意识不强,一些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为收取高额流转费,不按照土地管理法规的规定进行土地发包,随意变更土地用途、毁坏农用地等现象时有发生。涉案土地大多以苗木移栽、农业养殖等“合法”名义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但实际多用于非法采石、采矿、采土、办企业、建厂房等非农用途。
如案例一梁某东等人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三名村民小组组长为增加集体收入,违法将耕地发包给另一名被告人挖塘养鱼,破坏基本农田50余亩,毁坏全部农业设施,被依法判处刑罚,教训不可谓不惨重。本案对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及其负责人具有很强的教育和警示意义,土地发包要依法,破坏耕地要担责,希望村委会和村小组及其负责人,要增强法律意识,切实担起农用地保护的主体责任。
上一篇: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涉体育纠纷民事典型案例”
下一篇:全天候全流程 诉讼服务“掌上办”(人民眼·移动电子诉讼)
评论排行
- · “舌尖上的安全”如何守护?这 (2022-09-17)
- · 经济犯罪立案标准有了大变化 (2022-05-14)
- · 最高检:网络环境下侵犯人格权 (2022-02-21)
- · 最高检:依法充分准确适用“少 (2021-12-04)
- · 2022年部分节假日放假安排出炉: (2021-10-27)
- · 超仁妈妈倪春:“和爷爷奶奶坐 (2019-06-10)
- · 潼关肉夹馍协会致歉,集体商标 (2021-11-27)
- · 维持原判!被控性侵,安倍“御 (2022-01-26)
- · 全天候全流程 诉讼服务“掌上办 (2024-01-26)
- · 加拿大鹅,为何对中国消费者“ (2021-12-03)
- · 俄罗斯莫斯科一法院对谷歌和 (2021-12-25)
- · 为刑罚执行的大门再加“安全锁 (2022-12-14)